无码AV一级毛片在线播放_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_欧美一级黄片在线免费看_午夜色欲91视频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公司新聞 > 桃源宮陀羅尼經幢的建筑特征及宗教作用
 
 
 

聯系我們

  • 嘉祥長城雕刻有限公司
  • 電話:13791739397
  • 傳真:0537-6855252
  • 郵箱:13791739397@163.com
  • 網址:-
  • 地址:嘉祥縣長城雕刻廠
 
 

桃源宮陀羅尼經幢的建筑特征及宗教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5-08-14 08:00:20 閱讀:5683

  泉州市南安桃源宮陀羅尼經幢建于北宋天圣3年(1025年),通高7m,八角七層,雕刻有陀羅尼經以及佛、菩薩、護法神、天神、力士、飛天、迦陵頻伽、龍、海浪、蓮瓣等造像與圖案,整體造型高大美觀,氣勢非凡,極具宋代建筑風格,己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桃源宮陀羅尼經幢做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研究泉州建筑、雕刻、宗教、書法以及地方史的珍貴文物,反映了宋代時期閩南地區(qū)的人文狀況。石雕經幢

    1、泉州石經幢概述

  我國早期的經幢多為木結構,不易保存,后來為了追求永久性,選用質地堅固的石材,并結合我國傳統的佛塔和石柱等藝術形式,形成了石經幢總體說來,石經幢是一種柔合了旌幡、塔、石柱等的結構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的建筑形式,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具有獨特造型的塔,同時是件雕刻藝術品,并成為佛教供養(yǎng)物之一,用作莊嚴宗教圣地。寺院石雕經幢,石幢

  泉州自古以來就有“泉南佛國”的美譽,擁有大量佛教文物,是全省經幢數量最多的地區(qū),目前發(fā)現的石經幢共有20座,其中鯉城區(qū)10座,晉江5座,惠安3座,南安1座,石獅1座。除了開元寺大雄寶殿旁的一座石經幢建于唐大中8年(854年),其余均建于兩宋年間。這些彌足珍貴的經幢,反映了泉州佛教的發(fā)展狀況,為研究當地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泉州的石經幢一般豎立在通衢大道旁、江河邊、海邊和寺廟里,而南安的陀羅尼經幢坐落于當地宗教場所桃源宮的大雄寶殿前庭院的正中位置。

    2、桃源宮經幢的建筑特征

  桃源宮陀羅尼經幢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外形為八面體,使用花崗巖石構筑,造型美觀,雕刻精湛,是福建宋代石經幢最經典之作。石塔,風水塔,寶塔,舍利塔

    2.1幢座堅固穩(wěn)定,層次感分明

  桃源宮經幢的幢座為四層須彌座,第一層較寬大,第二、三、四層逐漸向上收分,如此設計使得重心在下,利于寺院經幢的穩(wěn)定性。第一層八邊形須彌座高0.6m,雙層下枋,底邊長0.78m,下裊為覆蓮瓣,八邊形束腰每邊長0.62m ,高0.28m,八個轉角雕侏儒力士,中間為飛天浮雕,上裊為仰蓮瓣,每邊長0.66m.第二層須彌座下枋為八邊形,每邊長0.5m,高0.16m,雕刻整齊連續(xù)的海浪紋樣,下裊圓弧形,高0.22m,雕刻水波紋,束腰圓形,高0.38m,浮雕雙龍戲珠,上裊圓形,分成八瓣,每瓣寬0.4m,高0.16m,雕牡丹花圖案。第三層須彌座的束腰直接位于二層須彌座頂部,為八面體,每面有方形石龕,內雕風格各異的護法神像,上枋八邊形,邊長0.4m ,高0.13m ,每邊刻菱角花紋飾。第四層須彌座的下枋就是第三層須彌座的上枋,八邊形束腰每面雕天神,上裊為三層仰蓮瓣。

  桃源宮經幢的四層須彌座層次感分明,比例勻稱,雕飾精美,具有宋代石經幢的特征。

    2.2幢身高大挺拔,富有節(jié)奏感

  桃源宮經幢的幢身高大挺拔,上下共分七層,外形遵照一凸一凹的韻律,層層疊加并向上收分,富有節(jié)奏感。第一層八角形石柱最高,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上額圍繞幢身橫刻“奉為今上皇帝崇佛幢一座”從第一層頂部以上,共有4組寶蓋加仰蓮,寶蓋與仰蓮之間還有一層圓鼓形幢身,第三、五、七層每面佛會內為佛菩薩像,其中第三、五層分別有8尊,第七層4尊,總共20尊。第一、三、五層頂部的寶蓋做成屋檐狀,分別有八個翹角,侮個翹角裝有鐵環(huán),為串聯鐵索之用。第七層幢身與檐均為方形,出檐部分雕飾4尊迦陵頻伽經幢的幢頂作葫蘆狀,造型飽滿。寺院經幢、石經幢

  桃源宮經幢整體為石構建筑,使用30級石構件以鑿榫卯的形式組合疊砌而成,是一座雄偉恢宏而又雕飾玲瓏的石刻藝術品,在建造技術上,通過拱石、壘石、石與石的交接處鑿榫對卯,嵌合聯貫,使各塊巖石之間相互牽制,石縫間的空隙灌注鐵水和糯米漿,使之更加堅固穩(wěn)定。總體看來,桃源宮經幢的幢座顯得端莊穩(wěn)重,而幢身則秀麗挺拔,造型方圓結合,渾然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經近千年的風雨而小倒,反映了古人高明的建筑水平。

    3、桃源宮經幢的雕刻藝術及其文化內涵

  桃源宮經幢的雕刻藝術在泉州乃至福建各類寺院經幢中是首屈一指的,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內涵。

    3.1人物雕刻生動有趣,端莊肅穆

  桃源宮經幢的人物雕刻有力士、飛天、神像、佛、菩薩等形象。

  在寺院經幢底層須彌座上雕刻力士是借鑒傳統佛塔的形式,桃源宮經幢上的8尊侏儒力士個個矮矮墩墩,挺胸露腹,以矮小的身軀托住幢身,他們有的身穿短衫;有的赤膊裸身;有的雙目圓睜;有的撕牙咧嘴;有的歪頭側臉,而且全都是單腿跪地,仿佛己使出渾身力氣。這些力士具有感人的表情和動態(tài),形態(tài)健美威嚴,充滿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同在底層須彌座束腰上的飛天,身形線條流暢,雖破損較嚴重,但風韻猶在。飛天又名乾闥婆、緊那羅,為佛教天國里的香神與音神,是天堂中騰空撒花,聞音起舞的快樂天使,福建不少古塔上均雕刻有飛天,而桃源宮經幢上的這些飛天,代表了福建甲期飛天身材短小的造型特點。石經幢圖片

  桃源宮經幢第三層須彌座束腰上的護法神手中握著劍,孔武有力,威風八面,雖然體型矮小,卻流露著不可一世的氣概,而第四層須彌座束腰的天神,面容豐滿,帔帛飄舞,動態(tài)優(yōu)美,有飄飄欲仙之感。幢身上的20尊佛菩薩像正襟危坐,神情肅穆,更顯端莊,體現了佛教的崇高地位和宗教尊嚴,而且,佛菩薩像與護法神均采用“壓地穩(wěn)起”的淺浮雕技法,構圖飽滿,形體嚴謹。

3.2動植物等雕刻靈動灑脫,抒情樸實

  桃源宮經幢上的動植雕刻主要有迦陵頻伽、雙龍戲珠、蓮瓣等。

  在這些動植物雕刻中,最奇特的應是幢身頂部的4尊迦陵頻伽造像。迦陵頻伽又稱歌羅頻伽,據傳說因其聲音優(yōu)美動聽,又名美妙鳥,是一種人鳥結合的形象,被作為佛前的樂舞供養(yǎng),在佛教里主要任務是宣傳教義。丁福保的《佛學大詞典》中說“迦陵頻伽,此云美音鳥,或云妙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又據《佛說阿彌陀經》記載西方極樂世界:“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花。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鴣、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所以,寺院經幢上的迦陵頻伽表示佛教的“法音宣流”,并以優(yōu)美聲音與舞姿供養(yǎng)和取悅于佛。一般迦陵頻伽多出現在佛教壁畫中,如敦煌壁畫里常有這種可愛的美妙鳥,但歷代各種石雕經幢上較少出現迦陵頻伽的形象,僅有少數經幢有它的身影,如建于唐大中11年(857年)的金華法隴寺經幢頂部雕有迦陵頻伽,還有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的杭州梵天寺經幢頂端也刻有迦陵頻伽的形象。對比這3座佛教經幢上的迦陵頻伽造型,基本動態(tài)相同,均是人首身,鳥翼尾,舒肢展翼,雙手禮拜,呈飛翔狀,因此可以判斷出,桃源宮經幢上的迦陵頻伽借鑒了唐五代時期江浙地區(qū)石經幢迦陵頻伽的造型。在經幢上方雕刻迦陵頻伽形象,主要是因為許多經幢有為死者超度追福的作用,而迦陵頻伽又是極樂世界的吉祥鳥,安置這種鳥是希望亡者能脫離苦海,往生極樂佛土。經幢石雕

  桃源宮經幢束腰上的飛龍,張牙舞爪,孔武雄健,強勁有力,灑脫樸實,仿佛在空中游動,體現了宋代雕刻理性的時代特征。龍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吉祥物之一,具有昂楊的生命力,作為圖騰和信仰的產物,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雙龍戲珠更是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象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泉州大部分石經幢都雕有雙龍戲珠,如洛陽橋經幢、楊林石經幢、池店石經幢、陳埭石經幢以及承天寺內的多座經幢。

  桃源宮經幢共有6組蓮花造型,其中底層須彌座下裊為覆蓮,其余均為仰蓮,外形都頗為飽滿,繼承了唐代蓮花雕刻的造型風格。蓮花是佛教的象征,代表清凈、吉祥、圣潔,具有美好、高揚的精神意蘊,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生話,在我國,幾乎所有塔幢上都雕有蓮花圖案。桃源宮經幢的第二層須彌座下枋為海浪紋樣,佛教認為,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周邊環(huán)繞著八座高山,而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總稱八海,在塔幢的須彌座上雕刻海浪也是常見的。佛教中的石雕佛塔

    3.3文字順時針排列,端正舒朗

  桃源宮經幢第四層幢身上刻唐密宗大師不空翻譯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全文為楷書,字體端正舒朗、運筆謹嚴梭利。幢身上方順時針橫刻“奉為今上皇帝資崇佛幢一座”,由于《陀羅尼經》歷來得到皇帝的推崇,因此建幢有時會刻上“奉為今上皇帝”等文字。這些文字排列順序均采用順時針方向,包含著一定的道理,因經幢是種特殊的塔,而按照佛教的說法,順時針繞塔與太陽運行軌道一致,符合宇宙的內在律動,會有許多福德利益,因此幢上的文字排列均為順時針方向,便于信徒環(huán)繞。由于經幢是因《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流傳而發(fā)展出來的一種石刻形式,而且據說幢上刻此經有著巨大的功德利益,因此,我國絕大多數佛教石經幢均刻此經,所以又被稱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簡稱為“尊勝經幢”。

  綜上所述,桃源宮經幢的雕刻作品參照了傳統佛塔和經幢中的題材,形神兼?zhèn)?、即生動灑脫,又端莊肅穆,流露出佛教威儀與隆重的氣氛。

    4、桃源宮經幢建筑構造的傳承與演變

  桃源宮經幢整體造型完整,比例和諧,具有十分熟練的建造技術。泉州何以會出現如此成熟的石經幢建筑呢?這需要把它與其他經幢進行比較,才能夠進一步了解其建筑構造的傳承與演變歷程。

    4.1與泉州其他經幢的對比

  目前泉州留存的20座石經幢中,與桃源宮經幢構造最接近的是承天寺內彌勒殿后的東西雙經幢和文殊殿前的通天宮經幢,其中東經幢建于唐淳化2年(991年),比桃源宮經幢早34年,而西經幢建于唐天圣3年(1025年),與桃源宮經幢同年建造,通天宮經幢建造時間又晚了81年,為宋崇寧年間(1102年一1106年)。這4座經幢建造時間跨度雖然達115年,但整體結構上基本相同,對比它們之間的異同點,能窺見泉州地區(qū)石經幢發(fā)展的大概脈絡。經幢雕刻

  首先比較桃源宮經幢與承天寺東經幢的建筑形式,可以發(fā)現它們主要有5個共同點。均為四層須彌座,而且每層須彌座的雕刻相類似,第二、三、四層須彌座都雕有雙龍戲珠、護法神像、花卉等。因東經幢是八十年代根據原有的構件重建的,其第一層須彌座是新建的,也許當時為了方便,只是素面無雕刻,根據推斷,應該也有與桃源宮經幢相類型的侏儒力士雕刻。幢身都為七層,第一層上均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第一至第七層幢身之間為寶蓋加仰蓮,寶蓋與仰蓮之間為鼓形幢身,寶蓋做成八角形屋檐形狀。第三、五層幢身都有佛菩薩像雕刻。整體造型都呈正八邊形。幢頂都是寶葫蘆造型。兩座經幢唯一比較明顯不同的是承天寺東經幢幢身最上方是四方形寶蓋,沒有任何雕刻,而桃源宮經幢此處卻雕有四尊迦陵頻伽,上方還加蓋一層仰蓮,而與桃源宮經幢同時建造的承天寺西經幢和東經幢從建筑到雕刻內容完全一樣。經過對比可以看出,桃源宮經幢明顯是參照承天寺東經幢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只是在幢頂部增加了迦陵頻伽和仰蓮雕刻,而承天寺西經幢的修建也是借鑒了東經幢的建筑樣式。

  進一步比較泉州地區(qū)更早建成的經幢,如開元寺唐大中8年的石經幢和開元寺出土泉州海交館收藏的五代保定4年(946年)的石經幢,在結構上均較為簡單,而且只有兩層須彌座,雕刻也較少,如果再與建造時間比桃源宮經幢晚的通天宮經幢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通天宮經幢主要是參照桃源宮經幢建造的,有著同樣的建筑結構,而且基本保留了桃源宮經幢的雕刻題材,也雕有迎陵頻伽、力士、雙龍、神像、蓮瓣、佛菩薩等造像。

  通過這一系列的對比研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作為泉州乃至福建地區(qū)最精美的石經幢,桃源宮經幢即吸取泉州早期經幢的建筑特點,又成為后期經幢建造的一個標準,在泉州各類石經幢的演變過程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代表了福建石經幢的最高成就。石雕佛塔-隨著佛教進入中國之后也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歷程,印度的風格早在漢朝時期就被改造為多層樓閣式的形態(tài)。佛塔最初的材料是木材,建在佛寺的正中央,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筑。

    4.2與江南及中原地區(qū)經幢的對比

  據史料記載,福建的佛塔和經幢都是由江南及中原地區(qū)傳入的,把桃源宮經幢與這些北部地區(qū)歷代部分經幢的建筑構造進行比較,有利于進一步深入了解桃源宮經幢建筑樣式的來源與傳承。

   考察分析唐代的石經幢,如唐開元16年(728年)的陜西隴縣經幢,唐天寶5年(747年)山西潞城原起寺經幢、唐大中4年(850年)洛陽龍門大德真豎經幢、唐大和9年(835年)河北邢臺天寧寺經幢和唐中和5年(885年)河南鄭州開元寺經幢等,這些經幢建筑構造都比較簡潔大方、明快樸質,只設一層須彌座,幢身上方寶蓋也較簡單。唐末時期如河北行唐縣封崇寺石經幢、五代吳越時期臨海海會寺經幢、北宋太祖開寶2年(969年)的杭州靈隱寺雙經幢、北宋真宗大中2年(1009年)的山西五臺縣尊勝寺經幢和北宋仁宗景祐5年(1038年)河北趙縣經幢等均造型復雜,雕飾豐富,比例優(yōu)雅。元代之后,經幢發(fā)展緩慢,如河北保定明代的西夏文經幢,結構趨于簡單。把桃源宮經幢與以上這些經幢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桃源宮經幢的建筑構造史接近于靈隱寺雙經幢和尊勝寺經幢,它們都有多層須彌座、筆直的幢身、寶蓋加仰蓮以及類似的雕刻題材,只是一些局部構件略有變化。這也證明了以桃源宮經幢為代表的泉州宋代石經幢主要繼承了江南及中原地區(qū)宋代石經幢的建筑樣式,并加以局部的改造,因此,桃源宮經幢體現了我國宋代經幢的建筑特征。

  通過對比還可以發(fā)現,石經幢自唐代出現后,歷經五代至北宋,己經發(fā)展到高峰,而元、明、清時期逐漸衰落。從唐代到兩宋時期,石經幢的建筑結構基本由簡潔發(fā)展到復雜的過程,而桃源宮經幢正反映了宋代中國石經幢發(fā)展的高超水平,具有復雜、嚴謹而成熟的建筑構造。宋代石經幢的結構比唐代更繁瑣,在施工水平、吊裝技術和粘結工藝等方面均有提高,在造型上受佛塔的影響,同時融合石柱等建筑的構造,最終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經幢風格,桃源宮經幢正體現了這種建筑特色。

  桃源宮經幢融合江南文化、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于一體,是我國宋代南派石雕藝術中的精品,為研究泉州古石雕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佛教石塔佛塔,花崗巖石塔

    5、桃源宮經幢的宗教作用

  根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所述,在幢上寫此經能破除一切惡道罪業(yè),凈除所有業(yè)障煩惱,因此佛教信徒們紛紛在石經幢上刻此經文避難消災以求福報。據臺灣學者劉淑芬博士的總結,經幢共具有9種宗教作用。1、祭拜供養(yǎng),2、刻石傳經,3、拓榻經書,4、超度親人或亡者,5、滅罪,6、鎮(zhèn)土地或海眼,7、禳滅祈福,8、延壽,9、報德建幢。可以看出,隨著與中國傳統文化小斷融合,經幢所具有的功能也逐漸增多,從最早的滅罪度亡,發(fā)展到具有祈福、滅災、鎮(zhèn)土地、保平安等諸多作用,具備了某些風水塔的功用,因此,經幢與一般意義上的佛塔有著相類似的作用。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最大特色就是“壞罪積福”,并且有破地獄的功能,因此從一出現起,便和死亡信仰有著緊密的聯系。宋代泉州地區(qū)開始流行為亡靈豎立經幢,以便超度去世的親人往生天堂。據記載,宋仁宗天圣年間,南安豐州有一個姓葛的富人去世,按照當地的風俗,其妻陳二十二娘就在桃源宮內為其豎立陀羅尼經幢,為亡夫祈求冥福,所以,桃源宮經幢首先具有超度亡者的作用。因陀羅尼經幢位于桃源宮內,與桃源宮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有必要了解桃源宮的概況。桃源宮位于南安風景名勝九日山腳下的桃源村里,據傳,唐僖宗光啟年間,大將軍傅實奉命入閩,僖宗賜其太宗李世民塑像一尊,后傅實就在泉州豐州的桃源村中建立桃源宮,用來供奉李世民圣像,并由妙應禪師主持工程,因此,桃源宮又名唐王宮,目前內塑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像,左邊分別塑文巨徐茂公與魏征,右邊塑武將程咬金與秦叔寶。桃源宮建起來之后,香火旺盛,傅實經常親臨朝拜,經過千年的發(fā)展,宮內供奉的李世民己經由人變成神,被稱做瑞安大帝,而且佛、觀音、祖媽以及田都元帥、相公爺也供奉在宮內。桃源宮實際上己經成為具有儒、釋、道以及民風民俗思想內涵的綜合性寺廟,這是佛教世俗化趨向的表現。所以,桃源宮經幢必然也受到佛教世俗化的影響,前來禮拜的對象由佛教徒擴大為普通民眾,有著鎮(zhèn)護土地,為平民消滅祈福的作用。石雕佛塔  

  綜上所述,桃源宮經幢主要具有追薦亡者,超度親人,并為其滅罪祈福的作用與功能,而且,當年陳二十二娘選擇在有著多種文化內涵的桃源宮內豎立經幢,還有利于今后鄉(xiāng)民祭拜供養(yǎng)、滅罪求福以及鎮(zhèn)土地等作用因此,桃源宮經幢與桃源宮一樣,具備多種宗教作用,是佛教世俗化的具體表現。

結語

  寺院經幢不僅是宗教物件,更是一件藝術品,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宗教史和社會史的意義。桃源宮經幢高峻挺拔,秀美壯觀,雕刻華美精細,內容豐富,是集宗教、民俗與建筑、雕刻于一體的單體建筑,在建筑技術、雕刻工藝等方面皆屬較高水平,不僅具備佛教內涵,而且還包含儒、道以及民風民俗的思想觀念,體現了佛教逐漸世俗化的特點。桃源宮經幢既有江南和中原建筑文化的特征,又具泉州當地民風民俗的特色,有利于我們深入研究閩南乃至福建地區(qū)的宗教建筑以及雕刻藝術。

版權屬于: 嘉祥石雕廠(http://www.themrkgroup.com/)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關鍵詞:
 
 

在線留言

留言內容
用戶名
聯系方式
驗證碼 
 
 

留言記錄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