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產品分類
聯系我們
- 嘉祥長城雕刻有限公司
- 電話:13791739397
- 傳真:0537-6855252
- 郵箱:13791739397@163.com
- 網址:-
- 地址:嘉祥縣長城雕刻廠
我國古代歷史中的石雕獅子作用有哪些
發(fā)布時間:2014-09-25 00:00:31 閱讀:4862
我國的動物雕塑藝術,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陶土燒制的陶豬、小鳥壺、獸形壺等生動的造型。獅子的產地雖然遠在非洲,但作為為藝術品的造型,我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便見端倪。兩千多年來,石雕獅子的形象始終與我國官府、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人們都把石雕獅子作為表達自己審美理想的載體,使獅造型成為中國歷代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一大奇觀。
我國的石雕獅子造型南北各具特色,北方的粗獷素雅南方的玲瓏秀美。而石刻的獅子,更為明顯地體現出不同時期的形態(tài)演變和功能上的區(qū)別。綜觀歷史上石雕獅子造型的演變,在審美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上,逐漸形成“官獅”與“民獅”兩大類別。
石獅造型演變
獅子生性兇猛好斗,原產于非洲與印度。中國作為印度的鄰國,遠在戰(zhàn)國時期,獅子的形象便見端倪。北方游牧民其時腰中所佩皮帶一一銅質帶鉤“獅比頭”,就是這種頭大軀壯,動作迅捷的動物寫照;戰(zhàn)國時期還有一件初顯獅子形態(tài)的青銅《水族飾蟠螭座方盤》,四只形同幼獅的動物將盤拱起。螭的釋義原本是龍或蛇,但這件方盤中的四只蟠螭與蛇的形象相差太遠,卻與石獅子的形象相吻合,顯然不是一種巧合。
傳說舜的圖騰中出現過獅子,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也以雄獅作為自己的圖騰(時至今日勐籠傣族的佛寺、佛塔之門都還放置石雕獅子)。一些遺存與記載中表明戰(zhàn)國前后獅子的形態(tài)比較稚拙,我們歸納為石獅造型的初始期。
秦漢是封建社會處于上升的時期,社會的統(tǒng)一和政治上強有力的統(tǒng)治措施,推動了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也使文化藝術發(fā)生明顯變化,石獅造型應運而生、中原與邊陲、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在獅子造型上吸收、借鑒局面,秦漢時期的石獅子處在一個交融期,為中國特色的獅造型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國石獅子的應用以及獅子的吉祥寓意是什么?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顯示王權之威嚴,大舉營造宮室、苑囿、陵墓。雖然漢代之后沒有秦兵馬俑之壯觀巨制,但陵墓的裝飾雕刻水平卻在秦代之上。西漢的統(tǒng)治者汲取秦王朝履滅教訓,一方面采取輕徭薄賦、安撫百姓的措施發(fā)展社會經濟,另一方面反擊匈奴族的侵擾,開辟了與西域和南方上海上的交流通道,促進了內地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及外域國家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其間,統(tǒng)治者崇尚“厚葬”的意識促進了陵墓石雕與畫像石、畫像磚等藝術形式的流行?!侗傩啊放c《神獸》的造型,為魏晉南北朝大型陵墓石獅等動物造型尊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遺存的大量陵墓裝飾石雕有著獨特的地位。雖然此類裝飾形式上沿襲漢代傳統(tǒng),但在造型的藝術水平和影響上遠勝于漢代。這些石雕最著名的是現今南京、丹陽等地當時宋、齊、梁、陳等四國陵墓的30余處遺址的43件石雕《神獸》。這些體型碩大、傲視蒼彎的神獸,承襲東漢時中、西方藝術互為借鑒融合的遺風,雕刻中的石雕貔貅、天祿、辟邪與獅子并列而稱,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成功地改進了獅子的形象,巧妙地將中國人的審美意識融進石獅子的造型中。這種文融之勢,我們可以從東漢河南洛陽孫旗屯出土《辟邪》與四川蘆山楊君墓的《神獸》造型中,發(fā)現兩者將石雕獅子進行了神化,而神化的旨意在于表達作者深刻的精神寄托一一對于生者來說,驅邪避災,永保平安;對于陵墓主人而言則象征權力與威力。因此,神化后的石獅子形象雖然成為一種潛意識的“人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學藝術的全面發(fā)展。由于原葬之風超過了前代,因此陵墓裝飾雕塑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造型上恢復了秦漢寫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再滲進浪漫主義的情愫,達到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最佳狀態(tài),石獅造型達到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最為壯觀、雄健、高度成熟的階段,成為后世石雕獅子的典范。
最具代表性的石獅子現存兩處,其一是(現今陜西咸陽遺址)唐武則天母楊氏順陵的《立獅》,高達3米,目視前方,威武無比,長嘯于天地之間;其二是(現今陜西遺址)唐肅宗李享建陵《蹲獅》,高1.45米,強壯兇悍,目光炯炯有神,姿態(tài)蓄勢待發(fā)。這兩座石雕獅子一立一蹲,一動一靜,氣宇軒昂,堪稱我國古代獅子造型精神性與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代表作,這兩座石獅成為唐以后歷代獅子造像的基本定制和官獅的原型。
自宋代始,石雕獅子造型逐漸失去了陽剛大氣的作風,而趨向陰柔之美的追求。南宋時雕鑿的(四川大足北山)《文殊菩薩》其獅子已失兇猛之勢,與文殊菩薩配合默契;元代所鑄上海豫園仰山堂前的獅子,裝飾得十分華美;而清中、晚期以來的江南各處的石獅更是大反漢唐作風,顯得溫順可愛。昔日威武的守護神變成了身披彩帶、足踩繡球、姿態(tài)呢人、笑口常開的“迎賓侍”不但映照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而且也反映了中國人審美意識與價值取向上的重大變化。
總之石雕獅子和石雕麒麟、石雕貔貅等吉祥瑞獸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傳承,它的吉祥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版權屬于: 嘉祥石雕廠(http://www.themrkgroup.com/)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